首页 > 特色专栏 > 审计文苑

当“老大难”遇到新时代 — —审计教育培训困境与一揽子解决思路

  【摘  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训部门和广大审计干部一直被“如何化解工学矛盾?如何评价培训效果?如何实现精准培训?如何激发参训积极性?”这四个老大难问题所困扰。

  通过创新教育培训理念、优化“培训—培养”机制、设计切实可行的系统方案,以自主培训化解工学矛盾、以知识数据评价培训效果,以知识地图实现精准培训、以职业引导激发参训积极性。全面系统的解决教育培训问题,有助于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助于应对“能力恐慌”现象,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态;有助于创新政治理论宣传教育方式;有助于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提供人才评价参考依据;有助于为实现审计“一盘棋”,提供统一的“经纬线”和“度量衡”。

  【关键词】自主培训  知识数据  知识画像  职业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审计机关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胡泽君审计长提出审计机关不仅是国家机关,更是政治机关。要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精通审计业务的骨干,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本领高强的审计人,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我们这个光荣的团队。

  从不同时期审计的发展要求上,我们可以发现,审计一直需要一支不断学习进步的队伍,学习能力是审计队伍顺应时代履职尽责必备的重要素质。新时代、新任务要求我们树立干部队伍建设新理念,创新教育培训新方法,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训部门和广大审计干部一直被“如何化解工学矛盾?如何评价培训效果?如何实现精准培训?如何激发参训积极性?”这四个老大难问题所困扰。2018年全国审计工作会上,胡泽君审计长特别提到当前教育培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工学矛盾”,并一再发问“怎么办?怎么办!”。审计长提出了问题,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注重运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正确领会审计长提出的思路,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理念、优化“培训—培养”机制、设计切实可行的系统方案,审计教育培训的“老大难”问题完全可以在新时代得到妥善的解决。

  一、自主培训化解“工学矛盾”

  审计培训工作面临第一位的现实问题就是“工学矛盾”。表现在审计培训和审计业务工作的矛盾冲突;培训和培训之间的矛盾冲突;培训和生活的矛盾冲突。这时候,原本切实需要、精心组织的培训班黯然转身,成了“鸡肋”甚至可能成了“拖累”。现在培训工作中的普遍的应对思路是,试图躲开繁忙期,寻找空窗期。即便如此,实践中“工学矛盾”还是审计培训躲不开的一座大山。有时候,一个培训班的部分培训对象有时间,部分培训对象没时间;有时候好不容易今天有时间了,明天又有工作安排了;有时候能参加这个培训了,另一个培训就参加不了。等等。传统培训是典型的“桌餐”、“饭局”。提前订好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厨师(师资)和菜品(内容)。订早了怕有变化,订晚了怕没桌子;订多了怕来不了,订少了怕坐不下;真到开席的时候,“该来的没来”就比较尴尬了。而当前,审计任务繁忙,审计人员工作、生活节奏加速,很难做到纯粹按照单方面计划实现培训安排。面对困局,我们也不能简单的采取“工先学后”或“学先工后”的行政干预手段,不符合具体实际的行政干预可能会使审计人员面临两难的境地。

  解决“工学矛盾”,我们可以采取“分时培训”、“网络就餐”的自主培训模式。现在,互联网上已经搭建了各种培训平台,我们拥有或可以使用海量教育资源。此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学习机制,就可以便利的实现自主培训。如: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按照教育培训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课时,自主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的地点、个性化的方式”,使用移动客户端或单位提供的网络教室,随时开始属于自己的虚拟培训课程。同时,所有的审计人员也可以用自己的碎片时间、业余时间,选择自己需要的、有兴趣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同样的培训对象,同样的培训内容,占用同样的培训课时,却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工学矛盾的问题。

  自主培训,这种一个人的培训,该如何评价培训效果呢?这就是培训中面临的第二个现实问题:如何评价培训效果?

  二、“知识数据”评价培训效果

  传统培训通常重视培训组织工作和师资选用的评估,但对于参训对象培训效果的评估往往重视不足或欠缺评价手段,造成培训效果含糊,培训投入产出无从计量。虽然,传统教育培训工作也采取过一些考评手段,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课时考核,培训对象会采取各种手段以完成课时为目标进行投机操作,结果耗费时间却不能真实反映培训实际效果;再如,传统的线上、线下答卷类考核,培训对象会直接依赖“度娘”操作或请人代笔,考核也如同虚设;又如,一些培训随意采取学习体会之类的软性考核,但缺乏后续的数据分析,考核仅仅流于形式。这样的无效考核往往是既浪费了公共资源和参与者精力,也影响了学习风气。

  科学设计培训效果考核机制,重视培训效果分析和数据利用。评价机制方面,应采取“培训必考、考核必过”的原则。开展培训前应明确设定培训效果目标,参训人员必须通过考核目标,否则视为未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效果计入绩效管理。评价技术方面,考核手段应妥善设置,如通过捆绑手机、面部识别实现身份认证;通过在线、限时考核等约束性技术方式杜绝作弊;通过友好的人机互动界面设计实现舒适的人性化考核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不同“时空”培训人培训效果横向比对等等。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可以收集到比较真实、全面和可视化的培训效果和学习能力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将成为进一步实施教育培训的可靠依据。

  那么,单位要求的培训内容或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是怎么确定的呢?这是培训第三个现实问题:如何实现精准培训?

  三、“知识画像”实现精准培训

  这里精准培训指的是如何实现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精准匹配。

  传统培训通常简单按照岗位、学历、专业、年龄等相对粗放的标准,甚至直接以主观判断、被动指定直接圈定培训对象;再按照一厢情愿的理想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随意的参训人员、盲目的培训内容“一锅煮”,教育培训怎么能实现精准匹配?这时候我们要从“需求侧”想办法。

  按需培训的“需”,首先是国家需求、组织需求、审计需要、岗位需求,就是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同时,必须区分对象,针对审计干部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分层、分类地组织培训,也就是常说的“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要想实现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的精准对接,实现真正细分、高效的培训,首要前提是掌握培训对象的“知识画像”。我们老说大数据审计,而审计人身边大数据应用却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内部管理适当的运用审计思维,用数据说话,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综合审计需要的知识体系,设计动态的基础知识库并逐步与由人力资源库、审计对象库、审计法规库、审计案例库等组成的“审计支持系统”关联融合。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人们习惯使用的微信小程序等载体,普及性开展和针对性收集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测评数据,结合培训效果考核数据,经过综合分析利用,最终形成基于每一个审计人员个体的“知识画像”和基于审计队伍整体的“知识地图”。

  每个审计人员可以得到以下数据:一是自己在审计系统内的综合知识排位;二是在自己在本类岗位的知识排位;三是自己在理想岗位人群中的知识排位,四是自己优势和不足等等。

  对于审计机关特别是教育培训部门可以得到:各类岗位知识匹配数据;各领域知识分布数据;每一个审计干部的知识结构图谱等等重要数据。

  这些数据代表真实的、动态的知识水平,同时也是学习能力的数据化体现,对于接下来每个培训对象,每个培训课程,甚至每个特定的知识点的选择,都可以提供精准的参考数据,从而实现精准培训的目的。

  理念、机制、技术、方法都是为人服务的,培训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人的问题:如何激发参训积极性?

  四、“职业引导”激发参训积极性

  培训工作面临着三个参与者,分别是培训组织部门、用人部门、参训人员,他们的积极性都是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

  第一个积极性来自于培训部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这种不适应,既包括干部教育培训办学模式的不适应,也包括干部教育培训评估的不适应,即干部教育与干部培养使用相脱节。如果通过以上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和知识评估,可以较为科学的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知识画像”、队伍“知识地图”、优秀人才库,助力形成发现储备、培养锻炼、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培训——培养”全链条职业引导工作机制,配合建立干部“蓄水池”。同时,可以节约大量培训住宿、用餐、交通等费用,培训的投入产出绩效得到了保障。这个积极性可以有。

  第二个积极性来自于用人部门。解决了工学矛盾,实现了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心得到凝聚,学习工作风气也有了正面导向;部门内部竞争、排队、奖优罚劣有了坚实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绩效量化考核提供了指标模型。这个积极性也可以有。

  第三个积极性来自与参与者本人。当前,党和政府对审计工作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恐慌的现象,存在三种状态:一是感到恐慌,希望通过学习完善提高。二是感到恐慌,但没有动力,原地徘徊,推一推动一动。三是少数人不知道恐慌,没有压力,甘于现状。各岗位审计人员的适应状态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种状态。一是游刃有余;二是匹配适合;三是不适合需要。通过知识画像和数据分析,审计干部可以清楚自己的知识短板和优势;清楚自己的现实位置与职业规划的差距,从而自觉的查缺补漏。通过知识地图进行的精准培训,避免了听不懂和不过瘾的两难,提高了培训效率,也会提高参训人的兴趣。通过自选时间、自选地点,使得被培训转变成要培训、参加培训转变成自我培训,解决工学矛盾的同时,也提高了培训的人性化和舒适度。通过知识测评过程中贯穿的党务、法务、审计业务、人事等部门竞赛和选拔机制,优秀的人才可以在不重复参与的情况下,全面展示才华,脱颖而出,得到相应的竞赛奖励或认可。这个积极性当然有。

  创新教育培训理念,全面系统的解决长期困扰教育培训的难题,有助于建设学习型机关,提高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应对“能力恐慌”现象,形成健康向上的队伍成长生态;有助于创新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学习形式,进而为提高政治站位提供教育培训效果的数据化、可视化;有助于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提供人才队伍储备、培养、评价、任用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为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为实现审计队伍“一盘棋”提供统一的“经纬线”和“度量衡”。

  有用的知识就是财富,有效的培训就是资源。教育培训工作实质就是资源配置过程。科学合理的解决好资源配置的充分和均衡问题,必将通过对审计队伍的知识赋能,给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青年审计人更应勇立潮头,敢为先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办法总比困难多,至少多一个”的改革自信,为审计建设出谋划策,为审计事业贡献智慧和青春。

  打铁必须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以上关于审计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审计同仁共勉,篇幅有限,不能详尽,欢迎指正。


调研考察项目:

1.新华社“新华答题” (2018两会专场).

2.“头脑王者”在线答题.

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监察法答题H5”.

4.审计署“审计知识达人H5”.

5.最高法干部领域知识图谱的智能知识检索工具系统.

6.宁夏党员教育管理综合服务系统.

7.国土资源部全国国土资源人才数据库信息系统.

8.北京市委组织部组织系统信息化、智慧组工系统.

9.河北省等省市组工信息化系统.

10.深圳海关干部综合管理系统.

11.北京市海淀公务员培训超市系统.


宣传教育中心 林大山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审计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