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平谷区审计局对某化工制品有限公司2001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时,发现该单位领导与会计合谋偷逃国家各税385988.45元的违法案件。审计人员通过对内控制度逐项进行测试,发现该公司4个方面的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会计基础工作较差,审计组将此项内容确定为这次审计的重点,对审计人员作了具体分工,加大了审计力度。经过艰难细致的审计取证,证实了该公司采取假退库,以产成品抵顶“应付账款”,隐瞒销售收入2270520.30元,偷逃国家各税385988.45元的违法事实。审计机关顶住了外部压力,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了严肃处理,维护了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遏制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审计案例:
一、发现疑点
2002年4月,平谷区审计局对某化工制品有限公司2001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组进入该公司后,按照审计方案内容的要求,首先对此次审计涉及到的11项内控制度和150个控制点进行了问答式调查,并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该公司在往来款项、产成品、销售收入、成本核算4个方面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会计基础工作较差,管理薄弱。经测试调查一是应收款项催收不及时,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40%;应付款项中98%的客户都是个体户,可信度较差,易出现违规行为。二是产成品没有按规定定期进行盘点,退货的较多,库存积压严重。三是公司没有制定成本与费用支出计划;没有按规定对成本费用进行正确地分类、归集与分配;没有建立成本费用的预测、分析制度。四是公司没有与购货人签定销售合同,对销售进行合同控制;赊销业务没有经过公司负责人审批签字;没有建立货物发运的审批制度;销售折扣没有得到授权。故此审计组将这几项内容确定为此次审计的重点,对审计人员作了具体分工,加大其审计力度。在实质性审查过程中,运用了抽查、审阅、账实核对及与有关人员调查等方法,对该公司的往来款项、产成品、销售收入、生产成本核算情况进行了详细审查,在审查“产成品”科目时,发现该公司产成品账户每月月底均出现这样一笔金额按实际成本记账的会计分录,即: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贷:产成品----甲产品
审计人员对此记账凭证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逆会计核算程序减少产成品,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呢?如果按规范的会计核算和生产工序要求,就应该是月底将生产出来的已完工产品从“生产成本”账户转入到“产成品”账户中去,即:
借:产成品----甲产品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而该单位为什么将已经完工的“产成品”到月底又退回到生产成本中去呢?原因是什么呢?经审计人员判断,认为这笔会计分录不正常。
二、顺藤摸瓜
为了弄清其真相,必须进一步核实。于是,审计人员对上述情况与主管会计进行了调查询问,得到答复是:“入库的产成品经过质量部门检测有点质量问题,准备退回生产车间进行修复”。说完倒背着手,面向窗户哼起了小曲,表现出一种非常冷漠的态度和瞧不起的表情,难道真的是会计所说的那样吗?审计人员认为他的解释似乎有点勉强,觉得如果是质量问题为什么每月都有,而且数量很大,故此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顺着“产成品”这条主线逐笔对与产成品有关系的科目进行了核对和分析,并针对部分记账凭证的摘要及附件进行了详细审查,细心的审计人员在进一步审查中又发现一笔与此相关的记账凭证,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某单位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记账凭证摘要中没有写内容,也未附任何单据,只有金额,审计人员看着这张记账凭证疑惑不解,为什么“应付账款”所对应的科目是“生产成本”呢?这是不是该单位将第一笔分录中,从“产成品”账户转回到“生产成本”账户的产成品?现在又通过“生产成本”账户转到了“应付账款”账户来“抵顶”该公司欠某单位的款呢?如果是,正确的会计分录也应该是:
借:应付账款---某单位
贷:产品销售收入
贷:应交税金
针对以上所发现的疑点,大家在把这些记账凭证联系起来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有的认为产品未入库的可能性很大,也有的认为是假退库,但看法不一。为了不引起被审计单位的猜疑,审计组长及时采取措施,临时决定回局,暂停现场审计一天,于是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召集了审计组全体成员研讨会,对所发现的疑点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而且有针对性的学习了会计核算内容,以证实审计组判断的正确性,最后审计组初步认为:该公司会计解释的因产品质量问题退回生产车间进行修复是不成立的,而用产成品抵顶某单位的欠款、隐瞒收入、偷逃税款才是其真实目的。然后审计小组又将讨论结果和掌握的线索及时向局领导做了详细汇报,局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指示一定要把此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加坚定了审计人员的信心,为了使事实更清楚,证据更充分,审计小组成员返回被审计单位,大家废寝忘食,连续作战,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会计工作的特点是在月末、年末结转、调整账务最集中,也容易在此期间违规处理账务,于是就从这一敏感时间入手,首先对生产成本、产成品账户月底的核算结转的正确性及真实性逐月进行了详细审计核实;然后将“生产成本”科目所对应的“应付账款”科目进行了详细审核,而且把相关的会计科目所涉及到的记账凭证逐一审查、分析,进行更深层次的查证,抓住线索,弄清原委,审计组经反复查证后,又发现上述同样的分录8笔,凭证后边附有一张“退库产成品汇总表”,内容是产品质量问题,而且和前边几笔会计分录的金额分别相同,于是审计人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取证。
三、追根盘查 取得突破
通过对产成品、生产成本、应付账款等会计科目的分析,对相关记账凭证的详细核实,有了可靠的证据,根据审查结果,审计人员便直奔“主题”与财务人员和公司领导对话:“你们单位每年的产品销售量有多大?销售收入有多少?产品质量有保障吗”?当问到该问题时,公司领导答到:“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销路也很好,在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销售点,每年上缴国家税金100多万元”。刚说到此处,审计人员马上接上话茬:“你们的产品既然那么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用户退货呢”?该领导本想在审计人员面前表白一下自己的功绩,没想到审计人员竟以此为审计的突破口,展开了面对面的辩论,顿时公司领导脸上掠过一阵惊慌,在公司领导无话可答时,会计马上替领导掩饰,矢口否认有退货用户,而且态度非常强硬,对事实遮遮掩掩,企图掩盖事实真相。一开始公司领导和会计很不配合,百般狡辩抵赖,但是审计人员紧追不放“如果没有,那么在你们的账上怎么会有退库业务呢”?此时会计和公司领导吞吞吐吐答不上来,顾虑重重,面对当事人知而不答的表现,审计人员又对其进行了法律、政策攻心,而且又把所取的证据一一摆在了他们面前,后来在审计人员法律、政策攻心下,通过反复询问和谈话,在确凿的证据和事实面前,见问题已经暴露,难以掩饰,他们才不得不道出:自本年3月至12月,公司领导与会计合谋利用每月月底结转成本时,人为采取月底将部分应入库的产成品不做入库,不走“销售收入”科目,而是编造理由,用假退库的手段,抵顶“应付账款”中所欠外单位材料款,从而达到偷逃国家税款的目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审计核实、调查取证,证实了该公司在此期间共隐瞒销售收入2270520.30元,偷逃各税385988.45元。至此一起以产成品“抵顶”欠款,隐瞒销售收入,偷逃国家税款案件水落石出。
此案件被揭露后,在被审计单位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该单位领导对我们说,我们单位已经过了多部门、多方式的检查都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想不到你们查得这么深,这么细。并恳求我们放一马,不要把此事扩大,与此同时还打电话托关系,找主管部门说情,要求从宽处理,但审计机关顶住了外部压力,依据有关规定做出了严肃处理,维护了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遏制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案例点评:
此案例叙述的是:审计机关对某化工制品有限公司领导与会计合谋,利用每月月底结转生产成本时,不按规定与产成品科目对转,而是将已完工的产成品,在销售时直接与应付账款对顶,隐瞒销售收入、偷逃国家税款的审计查证过程。审计人员通过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发现内控制度之间脱节互不牵制,存在着很多漏洞,起不到监督作用,并以此为线索,凭借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确定审计重点,运用抽查、审阅、账实核对及与有关人员调查等方法,集中力量一查到底,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事实真相。值得总结和提高的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善于抓住疑点,并对每一个疑点进行跟踪审计,加强分析,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能让别人牵着走,直至把问题查清查透。(许艳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