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审计工作规划及计划

北京市审计局关于印发2009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审计局,市局各处、室、中心、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和《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结合北京市审计工作实际,市局制定了《北京市审计局2009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予印发。

  规划根据形势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制定。既紧贴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重点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又反映和遵循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与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借鉴兄弟省市审计机关制定发展规划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又充分体现北京市审计工作的特点;既立足当前北京市审计工作的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反映北京市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力求起到指明方向、统领工作、鼓舞士气、衡量绩效的作用。主要是:

  ——强调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开展审计工作。

  ——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确北京市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从审计职能、审计重点、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基础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并设定了量化指标。

  ——强调在做好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绩效审计。

  ——强调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积极开展对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

  ——强调加强基础建设,力争在审计队伍建设、业务管理、机关文化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审计机关的前列。

  ——明确划分了财政、政府投资、民生、科技、资源环保、企业、经济责任等七种类型的审计,深化了每类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明确保障措施,从规范业务管理、创新审计方式、注重成果转化、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全市审计工作统筹发展等5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提出构建以审计项目计划为核心、全过程质量控制为基础、绩效考评为保障的业务管理框架。

  ——提出完善事中事后兼顾、上下内外互动、相互衔接、统筹协调,具有北京特色的审计工作模式。

  ——提出形成立足整改落实、服务领导决策、推进民主法治、有利于扩大审计影响的成果转化机制。

  ——提出打造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文化和理论建设为引领、法治和廉政建设为保障、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机关建设体系。

  ——强调加强对区县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指导,实现全市审计工作统筹协调发展。

  各单位要组织全体审计人员认真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今后四年审计工作发展的目标和措施。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推动北京市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北京市审计局2009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为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和《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局各项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二、工作目标

  我局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审计监督保障,到2012年实现以下目标:

  ——强化审计职能,全面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抵御和促进作用。到2012年,审计建议采纳率提高到90%,市局上报的审计信息采用率提高到40%。

  ——突出审计重点,关注重大改革和政策的落实情况,关注重大财政支出,关注重大政府投资项目,逐步扩大审计覆盖面。到2012年,对市本级预算资金的审计覆盖率达到50%,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覆盖率达到30%。

  ——推进绩效审计,在做好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绩效审计,不断探索绩效审计方法。到2012年,所有审计项目均要体现绩效审计内容,并初步形成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创新审计方式,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各种结合型审计项目占当年年度计划的40%以上,对重大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

  ——改进审计技术,积极推广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到2010年,审计项目全部应用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到2012年,凡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项目,全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

  ——加强基础建设,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到2012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力争在审计队伍建设、业务管理、机关文化等方面走在全国审计机关的前列。

  三、主要审计任务

  (一)深化财政审计,推动公共财政改革。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更好地履行财政预决算监督职能为目标,坚持“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审计思路,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围绕促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县财政体制、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重点关注国家财政政策和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层面分析问题和原因,全面评价财政资金分配、拨付的真实性、合法性;围绕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实施的重大投资政策的执行情况,揭示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促进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的落实到位,评价政府投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围绕提高预算收入征管质量、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促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揭示征管中的突出问题,评价征管部门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情况,规范征管行为,节约征管成本,促进政府统筹财力能力的提高。

  ——市级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围绕促进市级部门和基层预算单位规范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依法履行部门职责,采取必审与轮审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重点审计与自查自纠结合的方式,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强化基层预算单位的延伸审计。对使用或分配市级预算资金数额较大的教育、卫生、市容市政、交通等部门,每年必审;对其他部门实行定期轮审,对没有纳入轮审的部门,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对重点资金使用绩效等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对区县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重点关注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使用效益,反映评价市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的整体情况,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关注区县政府负债情况,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规范区县财政管理。每年选择部分区县开展市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或政府债务审计(调查)。

  (二)加强投资审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推动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落实、提高投资绩效为目标,不断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逐步扩大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覆盖面,对建设周期长、资金量大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和中心城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投资项目,以及地方债券投入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揭示建设程序履行、工程建设管理、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评价投资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优化投资结构,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和有关政策的执行。

  ——地震灾区援建项目跟踪审计。2009至2011年,按照“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全程跟踪、突出重点”的原则,以资金为主线、以建设项目为重点,根据什邡灾后援建计划落实情况,对本市对口支援什邡灾后援建资金的使用和效果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保障援建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促进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围绕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目标,做好公证审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民生资金审计,促进“人文北京”建设。以促进北京城乡统筹发展、均衡和扩大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目标,坚持“以政策执行为主线,以政策效果为核心”的审计思路,着力推进政府惠民政策落实,提高民生资金使用绩效。

  ——社保资金审计。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保障资金,分年度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以社保资金的真实、安全、规范为切入点,重点揭示资金和基金筹集、管理、分配、拨付和使用中的突出问题,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促进扩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推动城乡衔接、基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稳定和扩大就业、政府保障性住房等重大社保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以及救灾救济款物的审计力度,关注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效果,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

  ——涉农资金审计。围绕政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引导农民就业转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分年度开展审计(调查)。揭示侵害农民利益、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如实反映农民诉求,评价政策执行效果,积极推动政策集成、项目落实、资金到位,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实现北京城乡统筹发展。

  ——教育资金审计。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专项资金为监督重点,分年度开展教育专项资金审计(调查)。重点评价相关教育改革政策措施执行和资金分配及使用情况,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促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

  ——医疗卫生资金审计。以公共卫生、农村和社区卫生建设及基本医疗服务资金投入为重点,分年度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促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围绕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对市属医疗机构财务收支实行轮审,到2012年,审计覆盖面达到50%。

  (四)强化科技资金审计,促进“科技北京”建设。以促进实施首都创新战略、打造中关村创新高地、保障重大创新项目攻关等政府投入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制为目标,坚持“以财政科技投入为主线,关注立项决策、关注资金绩效、关注成果转化”的审计思路,着力促进首都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科技园区审计。按照“两年审一次、一次审两年”的原则,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分配的财政专项资金定期开展审计。关注阻碍园区建设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评价相关政策措施执行和资金分配及使用绩效,促进园区管理和建设。

  ——科技资金审计。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方面的财政投入为重点,分年度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跟踪审计。关注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和使用,以及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评价资金使用绩效和成果转化,推进本市重大科技项目实施。

  ——科研机构审计。以促进整合首都科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对市属科研机构财务收支实行轮审,对股权激励机制试点科研机构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揭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五)强化资源环境审计,促进“绿色北京”建设。以促进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宜居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为目标,坚持“以政策落实为主线、兼顾资金绩效和政策效果”的审计思路,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资源审计。针对本市土地、矿产和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分年度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新增建设用地、矿产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相关资金使用效果和政策落实情况。

  ——环境审计。以水资源保护、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建设等资金的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为重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关注本市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政策落实情况,以及重大违法违规和效益低下问题,评价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资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促进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协调发展。

  ——节能减排审计。以工业交通建筑行业、大型公建、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政府资金投入为重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反映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困难和经验,评价节能减排投入绩效及目标完成情况,促进加快节能技术与产品应用,提出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建议。

  (六)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完善国有资本监管。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推动国有大型企业战略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为目标,坚持“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以总体把握国有资本分布、运营情况,关注国有资本收益征缴和支出投向、结构以及产生的导向作用为重点,开展审计(调查)。评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建立健全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审计。以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经营业绩,法人治理,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为重点,每年选择专题组织开展企业审计(调查),探索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境外投资的审计。重点关注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以及弄虚作假和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切实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金融机构审计。以服务金融改革、促进加强金融监管、推动地方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为重点,对地方商业银行进行定期审计;对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担保有限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专项审计(调查)。关注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真实、合法和经营状况,揭示资产质量状况和重大风险,反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执行中的问题。

  (七)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健全问责机制。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为目标,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审计思路,每年按照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确定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的计划安排审计,为相关部门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着力推动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分工负责、各负其责、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修订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到2012年,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遵守党纪国法、落实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审计评价基本内容,重点关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等情况。

  ——市级部门及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依法行政、落实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方针政策、部门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审计评价基本内容,重点关注政策执行、业务管理、资金使用中的重大决策、职责履行,以及廉洁自律情况。

  ——国有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国家、企业、职工合法利益,执行国家各项有关政策情况为审计评价基本内容,重点关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主要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和廉洁自律情况。

  四、主要措施

  (一)规范审计业务管理,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构建以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为核心、全过程质量控制为基础、绩效考评为保障的“三位一体”业务管理框架。

  ——审计项目计划体现主动性、前瞻性、宏观性、开放性、科学性。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社会公众对审计需求的调研和项目可行性的论证;统筹安排、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做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探索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实行计划执行情况动态考核,细化和量化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动态监控指标,建立审计项目计划执行进度预警机制。

  ——审计项目执行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充分发挥审计业务会议和业务协调会议作用,论证重大审计项目方案,审议审计结果,协调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完善审计项目目标责任管理,严格执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三级审计复核制度,提高一、二级审计复核质量,加大事中复核力度;逐步推进审计项目审理制度,2011年,建立市局审计项目审理制度。

  ——探索审计项目绩效考评。初步构建审计项目绩效考评管理体系;尝试以实现审计目标为核心的审计项目预算管理,加强审计项目成本控制;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估机制。

  (二)创新审计方式,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完善事中事后兼顾、上下内外互动、相互衔接、统筹协调、具有北京特色的审计工作模式。

  ——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机结合。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计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调查)相结合,揭示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与促进整改、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绩效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区县财政、部门预算、国有企业审计(调查)等相结合,尝试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将查深查透具体问题与揭示体制、机制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结合。

  ——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对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按照坚持审计独立性,避免越权、越位,防范审计风险的原则,认真研究介入时间和具体流程,2010年,建立规范的跟踪审计项目管理办法。

  ——建立和完善精品审计项目培育机制。结合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集中优势审计资源,重点培育精品审计项目;加强对精品审计项目的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注重对精品审计项目的总结、点评和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精品审计项目的示范和引领效应。

  ——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系统内协调,以审计项目为依托,积极组织市区县联动审计、联合审计、交叉审计、行业审计、授权审计;加强与内部审计机构协作,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和工作成果;加强聘用中介组织和外部专家参与审计项目管理,完善审计项目招投标和合同制管理方式,建立外部专家咨询制度,集中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探索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有效结合机制。积极配合人大的财政预决算监督,深化对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的监督;加强与各综合和专业监督部门的协调,避免重复监督;改进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等多种社会监督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审计整改工作联动机制,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综合利用监督成果,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注重审计成果转化,提高审计结果综合利用水平,形成立足整改落实、服务领导决策、推进民主法治、有利于扩大审计影响的成果转化机制。

  ——通过审计回访、定期通报、反馈督办等多种形式,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提高整改落实率。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深度开发,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领导机关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将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整改情况,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以审计结果公告等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使审计成果在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重总结典型经验,通过完善专家经验、整理审计案例、编制审计指南、编纂审计志等工作,努力把握审计工作发展规律,为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整体性、计划性、主动性、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审计宣传,重视网络民意和舆情研判。

  (四)加强基础建设,夯实审计发展根基,打造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文化和理论建设为引领、廉政和法治建设为保障、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机关建设体系。

  ——大力推进队伍建设。统筹抓好审计领导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和审计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健康发展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建立统一选拔、重点培养、跟踪管理、有效使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到2012年,培养15至20名专业领军人才,高级审计师达到45人,中级审计师力争达到200人,取得计算机中级资格的人员力争达到120人以上;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岗位与业务岗位交流机制,注重从业务骨干中选拔优秀人才从事审计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做好分层次培训,构建网上培训平台,保持与国外审计机构及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联系,切实组织开展好合作项目。

  ——大力推进法治化建设。以促进依法审计为重点,推动《北京市审计监督条例》和《北京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等地方审计的立法工作;以推进审计工作公开、透明为重点,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提高审计工作规范化水平为重点,完善审计系统规范性文件;以提高审计人员法律意识和依法审计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审计普法宣传教育。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等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市局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审计业务管理系统在全市审计系统的应用力度;优化网络结构,完善审计网络安全建设和市局内外网站建设;按照审计署整体规划,建成以重要核心业务的数据存储、处理和交换等为主要功能的市局审计数据中心;建立健全市局审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审计信息化运行维护标准体系,以及以审计业务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信息基础管理制度。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以中国特色审计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理念;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为核心,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打造作风优良、客观公正、廉洁高效、和谐文明的审计机关;以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和活跃机关文化生活,增强凝聚力。

  ——大力推进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八不准”等审计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业务工作一体化的原则,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基本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理论建设。以审计实务应用研究为重点,兼顾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到2012年,初步形成科学合理、保障有力的审计科研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审计工作适应性、创新性、服务性和实务性研究,深化对审计基础理论、实务应用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改进研究组织方式,积极开展专业、专题研究,坚持审计人员、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加强区县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指导,实现全市审计工作统筹协调发展。

  ——继续实行局领导分片联系和调研制度,加强市局与区县审计局的联系,建立重要情况通报制度,指导区县审计局加强基础建设;协调解决区县审计机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每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研究提出年度审计业务工作指导意见。

  ——初步实现全市审计计划统筹管理,探索形成促进全市各功能区协调发展的审计监督网络,2010年初步建立市区两级重大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库和审计项目储备库;强化区县审计结果报送管理,注重整合市区两级审计成果;组织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

  ——扎实推进北京审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区县版)的应用;加强对区县审计人员的培训,适当组织区县审计人员参加市局审计项目,完善市局与区县审计人员双向交流制度。

  ——加强对内部审计协会和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完善本市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规定,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实现转型与发展。

  五、实施与检查

  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必要时,市局制定并实施与本规划相配套的专项规划,各部门应根据本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要求,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和方案。

  2010年底,市局对本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执行情况开展中期评估。2012年底,市局对本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二OO九年七月二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审计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