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春天,“非典”疫情悄然侵袭北京城。人们还未了解SARS病毒的危害时,有一行人正穿行于城区、街道、“低保户”家中,把党的温暖送进“低保”家庭,他们是北京市审计局社会保障分局的审计人员,执行着北京市2002年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任务。
为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政策落实到每一个特困家庭,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北京市1996年正式建立并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末我市享受“低保”人数已达12万人,比“低保”政策实施初期增长12.9倍。6年间保障标准调整7次,由最初家庭月人均收入170元提高到2002年的290元,增幅比例为70%。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低保”工作,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北京市政府则把困难群众的生活、医疗、住房难等问题列入“折子工程”和60件实事中。仅2002年全市共支出保障金2.2亿元,这么大的支出额,涉及这么多人,“低保”政策执行的怎么样?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是否都被纳入“低保”体系?是否达到应保尽保,足额发放?享受“低保”政策的群众每月能否按时领取低保金?带着这些问题,肩负着这项特殊的使命,审计干部走进了社区、走进了“低保”家庭。
走进“低保”家庭 送去暖暖春意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审计人员的足迹遍及东城、崇文、通州、宣武、海淀5个区,涉及市、区民政、财政、街道、社区居委会等66家单位和部门,同时了走访80户“低保”家庭,“低保”资金审计犹如一股春风给“低保”家庭送去了暖暖春意。崇文区一位享受“低保”政策年逾古稀的大妈紧紧地握住审计干部的手,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的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每月按时领到低保金,让我们生活得幸福,这要是旧社会,还不知道在哪儿要饭呢,低保政策太好了!”社区干部在一旁介绍:“大妈虽然70多岁了,还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替残疾的儿子值勤,搞卫生,可主动了。”
像大妈一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人员,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户口所在地的居委会提出申请,经公示和评审小组集体评议,将初审材料上报街道进行复核,最后区县民政局审核批准。所有享受“低保”政策的家庭还需要经过二次公示,以便接受监督。许多困难群众及时得到了社会救助,对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低保”审计调查工作按照审计程序预先设制调查表格,确定了审计抽样比例,需要分层次对区民政局、街道、居委会和“低保”家庭逐个寻访,逐项填写。北京的春天像小孩子的脸,刚刚还是阳光明媚,转眼间就春雨绵绵,审计工作没有因为飘落的雨水而停止。一次,在通州区“低保”家中调查走访时,审计人员看到一家老少4口住在仅9.6平方米狭小拥挤的空间,马上建议他们按《北京市城镇居民廉租住房办法》申请“廉租”住房,改善现有住房条件。“低保”户听后非常高兴,审计人员又讲解了申请廉租住房的程序和相关事宜,低保户非常感激。社区主任说:“雨中不仅留下审计人员的身影,也留下了一份对困难群众的关爱。审计调查积极宣传‘低保’政策,有利地推动了我们的工作。”
克服重重困难 完成寻访任务
当审计干部踏进又一家低矮的院落时,社区干部说:这个“低保”家庭中有病人,卫生条件很差,要么就别去了?审计人员回答:“抽查的‘低保’家庭一个不能少,我们就是要去那些最困难的‘低保’户家中,才能获取最真实的材料。”社区干部看到审计人员很坚决就打开了房门,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审计人员没有退却,仍坚持按照操作程序,逐一逐项的调查询问,没有因室内污浊的气味而减少一个工作环节。一位陪同走访的街道干部说:“你们审计人员真是够辛苦的!工作这么深入,真难得!”调查结束时,“低保”户执意架着双拐把审计人员送到院门外,久久不肯离去。
审计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非典”疫情就已经十分严峻了,由于最初对疫情缺乏了解,审计干部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深入疫情最重的海淀、通州等地开展工作,对“低保”家庭采取入户调查方式,随着疫情的逐渐扩大,审计组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前提下,迅速调整了工作方法,召集被调查单位的社区主任及“低保”对象到办事处,采取集中调查,分散座谈的方式,保证了审计干部、社区干部及“低保”对象三方的安全。审计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谨慎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社区干部的赞扬,他们说:“你们考虑得真周到啊!”
遵守廉政纪律 做好“低保”审计
“低保”审计有它的特殊性,这项工作不但要到民政、财政和街道办事处等管理部门了解情况,还需要深入到社区居委会和“低保”户家中落实有关事项,审计人员的吃、行问题面临着诸多不便与困难,特别是在通州审计时,由于对周边环境不熟悉,审计归途步行30多分钟才能坐上公交车,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两条腿就像灌了铅,身为母亲的审计干部,无暇顾及孩子和家务,走时孩子还在未醒,回来时孩子已经进入梦乡,虽然心存愧疚,但是依然伏案整理资料准备着第二天的工作。
通州区新华办事处的干部看到审计人员很辛苦,拿出“低保”户编织的毛线帽子和围巾送给审计干部说:“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街道办事处采购了毛线,组织‘低保’户编织帽子、围巾、书包等创造一些收益,这些人原来全额吃低保金,现在改差额吃低保金了,非常感激政府为他们创造的就业机会,这点东西值不了多少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审计干部当即就回绝了礼品说:“我们有廉政纪律,要严格执行‘八不准’的审计规定,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东西绝对不能要!”在审计干部一再坚持下,他们接受了审计干部的诚意。街道干部觉得过意不去,邀请审计人员吃个便饭,被审计人员谢绝了,“吃饭问题,我们自己解决,不能麻烦被审计单位。”非常时期,为了自身健康,更为不耽误审计调查工作,审计人员有的带了包方便面,有的干脆带了面包充饥。
分析研究问题 找出解决途径
在“非典”疯狂肆虐北京城之时,审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审计小组在研究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掌握了我市“低保”政策的执行情况,认为我市城市低保金的管理与使用严格执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低保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保证了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不仅保障了全市贫困居民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而且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此次“低保”审计调查工作,审计人员也发现了“低保”政策不尽完善的地方和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调查寻访白纸坊街道时发现,北京清河农场职工与家属7000多人均落户于宣武区,而农场位于天津市宁河县,隶属北京市劳改局,该农场“低保”事务管理由区民政局直接负责,白纸坊街道对申请“低保”人的情况及审批后的管理状况难以掌握,只是依据区民政局所提供的人数,按北京地区的标准、每季度将资金拨入清河农场。2002年街道共拨款42万元,发给100户、224名享受“低保”政策的贫困户。因清河农场地域的特殊性,部分单位还将面临破产,就业难度加大,享受“低保”政策的人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街道将面临更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按户口地申请“低保”和在定点医院就医的规定,让清河农场“低保”危重病人到宣武区定点医院救治难以落实,2003年农场有2位“低保”重病人,因没有在定点医院治疗,所用医疗费无法通过医疗救助资金报销。区民政局同志向审计人员解释说:“他们的药费只能用捐赠款给予补贴。要是再发生这类情况,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审计人员表示:“我们一定将此事反映上去,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找出解决办法。”随即拟稿提出建议:提升低保金财政筹集级次,减轻各区县财政由于迁入低保户而相应增加的资金压力;针对清河农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理顺该农场与白纸坊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关系。
另外,审计中了解到,“低保”管理工作人员力量配置较为薄弱。居委会负责“低保”事务的福利主任还往往是身兼数职,要承担入户调查、宣传和解释“低保”政策、核实“低保”人群收入、组织安排“低保”人员公益劳动等工作,人力精力非常有限。在“应保尽保”政策出台后工作量随之加大,仅宣武区2002年享受“低保”6108户、13748人,比上年增加2499户、5955人,增长率为76.4%。审计人员每到一处,都会听到“低保”干部反映:“低保工作太难了!经常受到那些不了解“低保”政策人们的谩骂和攻击,只能忍辱负重,既要坚持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又要详细地做宣传和解释工作。”审计人员非常理解他们的苦衷,及时撰写了《我市“低保”管理人员配置亟待加强》的信息,反映了因“低保”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管理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强化“低保”管理基础工作,充实居委会“低保”专职干部的力量,把“低保”基础工作做深做细。
审计调查中还发现,北京市“低保”人员就业收入与“低保”对象领取低保金的标准差距越来越小,存在个别“低保”对象有劳动能力却安于吃“低保”的现象。审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市“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非在职人员占“低保”对象总数的46%,这部分人员有些是因为年龄偏大、技能低等原因不易实现再就业,但也有些人因再就业取得的收入与领取“低保金”相差无几而放弃就业,如:三口之家全额领取低保金及帮困资金近千元,已接近或超过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而劳动就业后不能享受低保金,将会失去相应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多项优惠待遇。为此,审计人员向有关部门反映,针对那些有工作能力仍安于吃“低保”的人群,按照国际惯例,考虑适当减少补贴标准,依据“低保”人员年龄、健康状况调整、制定不同的“低保”待遇标准,分设“基本生活保障金”、“特困生活救助金”等不同档次来发放低保金;同时要注重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进行技能培训,建立就业激励机制,促进再就业,将“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做实,减轻财政负担。
审计人员在崇文区看到,自1993年起该区户籍10200户面临危房改造拆迁,人户分离达9900户,其中“低保”对象人户分离1110户,2632人。随着城区危房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居民外迁人口越来越多,“低保”对象人户分离的现象凸现。审计人员意识到,人户分离极易造成对“低保”对象的监管失控。街道干部反映,人户分离首先是“低保”人员的隐形收入无法掌握,就业状况无法了解。享受“低保”政策的人员是否有银行存款、有价债券、股票等无法查证,“低保”对象外迁后跨区监督工作难度加大,有些低保户的临时住处没有电话,无法联络;有些低保户还经常变动住址,无法寻访;“低保”人员的隐性就业状况,管理部门无法知晓。其次“低保”人员的公益劳动时间无法保证,“低保”人员回属地参加公益劳动往返路途长,费用大,个别人还找出各种理由请假,不能按时参加公益劳动,文件中要求“低保”人员必须参加公益劳动的规定难以落实。这样一来,低保金容易流失,各部门对“低保”对象状况难以掌握,人户分离势必给“低保”的监督管理带来困难。根据这一情况,审计人员向市政府有关部门上报了《人户分离易造成对“低保”对象的监管失控》的信息,提出完善新建小区的户籍管理,保证外迁居民及时落户,对于外迁“低保”对象,建立以户口所在地申请低保金后,移交居住地监督管理的措施。对失业人员和“低保”人员的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过去按户口所在地登记改由居住地统计,便于动态管理,从而理顺“低保”人员管理和低保金发放关系,有效监督低保金的合理使用。
规范“低保”管理 推进制度完善
“低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其管理体系、运作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审计人员在倾听群众呼声和管理部门意见的同时,深入基层,掌握了最直接的资料,综合分析审计情况,从微观入手,找出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以及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探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向政府如实反映,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在政策上为宏观决策服务,及时上报信息8篇,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推进了“低保”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实行“低保”政策以来,我市对低保人员享受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执行过程中仍然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低保”对象享受住房租金减免和“廉租”住房政策时,需按文件规定,在享受“低保”待遇满一年后方可申请住房租金减免和“廉租”住房政策,造成部分“低保”对象不能及时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医疗救助和看病就医的优惠办法,虽然缓解了特困家庭的生活负担,但是对患危重病的界定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低保”对象患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手中的药费已积累数千元无法解决,医疗救助范围局限在患有危重病方面,难以解决“低保”对象看病就医费用问题;“低保”对象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学费减免的优惠政策,使特困家庭的子女教育得到保障,当低保户子女升入高中、职高阶段时,学费减免还是空白,他们的子女考上本市市属院校本、专科后,每月可领取人均190元的生活补助还没有落到实处。还需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商解决,以确保“低保”政策贯彻落实。
近年来,政府把“低保”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加大对“低保”的财政投入力度,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取得了突出性进展。如今“低保”的现实是:人数比预期更多,而且今后还有继续增加的可能。据审计调查,2002年底全市有“低保”对象54491户、119583人,分别比2001年底净增16845户、39642人,增长率为45%和50%,“低保”动态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2002年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开发建设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低保”申请、受理、审批要求网上办理。被调查的5城区民政局实现微机管理,18个街道办事处已配置电脑,只完成了“低保”对象基础资料的录入工作,尚未实现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委会四级网络联通,加快对“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及信息化进程十分必要!
各职能部门还应加强对城市低保金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对特困人员变动趋势的分析以及资金使用量预测分析;建立“低保”资金应急保障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系统;建立民政部门与劳动再就业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网络,及时沟通“低保”人员就业情况;财政部门应会同金融机构,建立一套监督“低保”户资金状况的系统工程,便于掌握“低保”户的隐性收入,保证财政资金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家庭手中。
市民政局的领导专程来到审计局交换对审计报告的意见时说:“审计报告内容充实,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反映了全市‘低保’工作的现状,审计工作监督有力,这种实事求是,严格审计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低保”审计调查工作圆满结束了,工作中审计干部身体力行,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把温暖送到“低保”户家中;一方面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反映问题,他们不但出色的完成了审计任务,还经历了“非典”病毒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考验,创下了审计人员零感染佳绩。现在,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精神风貌准备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