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色专栏 > 审计文苑

学好哲学是基础 用好哲学是关键

  一位国外先哲曾说过: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但是,一个人真要学懂这门学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20世纪30年代,一本《大众哲学》把这门“使人聪明的学问”从神秘的哲学殿堂上请下来,她用最通俗的语言,最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深邃的哲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传送给中国民众。正如今天这本再版的《大众哲学》封页所说,这是“一本改变了无数人命运轨迹的书,一本影响几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书,它告诉人们哲学并不神秘”。

  

  回想起来,我最早读有关哲学的书还就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那是上初中时,从父亲装书的纸箱子里翻出的一本纸张都发黄的书。以后上高中,再上大学,都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看来,可借用一句古话表达学习哲学的过程:少时学哲学如“管中窥月”,大学学哲学如“凭窗望月”,今天人近不惑之年再学哲学呢?顺下来应该是“庭中赏月”,可我实不敢这样讲。因为,无论从社会变迁还是个人生活经历讲,我都看到,学好哲学不容易,实践中用好哲学则更难。

  

  以哲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唯物论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每本哲学教科书首先要阐明的哲学理论。它的基本含义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产生意识,人的意识有主观能动性,可反作用于物质,但最终还是客观存在(物质)决定人的主观意识。学过哲学的人,都能正确讲述这一基本哲学原理。但是,实际应用呢,违背这一基本哲学原理的言行会不自觉地产生出来。

  

  很多人应该还都记得三十多年前我们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等等。这类曾经激动了六亿颗人心的豪言壮语,不正是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吗?当然,历史的发展最终还要遵循客观规律。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回到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轨道上来。

  

  可是,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也不是一帆风顺。大方向是回到了“唯物论”,但有些具体问题还是存在“主观意识”能否超脱于“客观存在”的争论。比如,对企业厂长、经理要不要实行“年薪制”问题,就在学术界争论了十多年才有的定论。反对者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国有企业厂长、经理都是共产党员,应该凭政治觉悟为党的事业工作;赞成一方强调,没有一定物质奖励和激励机制,不可能真正调动起绝大多数厂长、经理的积极性。最后出台的政策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并将激励与约束机制共同建立。回顾一下,我们的激励机制也是逐步建立和深化的。改革开放初期是恢复“奖金制”,后来又搞“承包奖励兑现”,到现在深入到建立“年薪制”、“股份期权制”等。我们将改革开放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归结到哲学上,仍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脱离客观物质基础的主观意识要求是不现实的。

  

  革开放二十多年历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道路不会是笔直的,它总会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

  

  真正学好、用好哲学原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到国家建设如此,小到每个人的现实工作、生活也是如此。哲学的另个重要基本原理是辩证法,简而言之,它要求我们看待客观事物要“一分为二”。但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一分为二”的人不多。工作中不顺心了,与同事发生了矛盾,对领导有意见,在分析原因时,于是有些人或深入分析对方缺点,或将一切归罪于客观环境,就从不深刻检讨自己。其结果只能是与同事矛盾越来越深,对领导意见越来越大,自己的心情也越来越郁闷。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是有些人习以为常的方式。

  

  最近,我读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学习型组织》,这是一本目前在中外企业界较流行的、以新的理念指导企业管理的书。书中讲到,多数人在失败面前,总是强调客观原因,不分析自己的不足,此书管这一做法叫“归罪于外”,并称其为人的“心理智障”,即自己增长智慧的障碍。难道不是心智的障碍吗?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矛盾,就找不出自己的不足,自己也就不能变得更聪明。“归罪于外”总是很容易,而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确实是件困难的事。不过,只要我们有“一分为二”哲学态度对待人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也是容易办到的。可以虚心向别人请教吗。只要心诚,我们就会找到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如此,我们不仅可以求得智慧的进步,还会心理平衡,心情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社会、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看,虽然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但要真正通过学习哲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还要不断的学习。学好哲学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用好哲学。

  

  2003年2月8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审计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